《教会音乐事工》第四课 教会诗歌发展历史

《教会音乐事工》第四课 教会诗歌发展历史

http://ssac52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18/11/《教会音乐事工》第四课-教会诗歌发展历史.mp3

(Heman)

亲爱的听众朋友们,弟兄姐妹们,你们好!我是希幔,感谢主耶稣基督!我们又在一起学习《教会音乐事工》。前面我们已学了音乐的元素和作用、圣经中的音乐事工以及新约中提到的诗歌类型,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课“教会诗歌发展的历史”。熟悉教会诗歌的发展与演变,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教会,尤其是诗歌敬拜的带领者非常重要。任何时代流行的教会诗歌都免不了要被历史浪潮变为传统的诗歌。圣经上说这个世界没有新事,现在有的过去也有了,所以我们应当在主耶稣面前正确地看待现在五花八门、百花齐放的教会音乐与诗歌。历史是一面镜子,使我们看清自己本来的面目,更加谦卑与谨慎。首先来看:

1、初期教会

公元一世纪时,初期教会刚从犹太教分离出来,犹太基督徒多是以诗篇为主并发展出了几种唱诗的方式:(1)简单的独唱;(2)启应形式的诗篇;(3)对应和唱形式;(4)对唱祷告的方式,例如诗篇118篇《祂的慈爱永远长存》,由一个领祷者唱一句、会众重复一句的启应对唱:

领:你们要称谢耶和华,因祂本为善 合:祂的慈爱永远长存

领:愿以色列说:…… 合:祂的慈爱永远长存

领:愿亚伦家说:…… 合:祂的慈爱永远长存

领:愿敬畏耶和华的说:…… 合:祂的慈爱永远长存

(以上使用唱腔更好听)

另外,还有保罗时期的外邦基督徒,也可以说是希腊罗马文化时代的教会诗歌类型,上节课我们有介绍,就是诗章、颂词、灵歌三种类型的诗歌。当时,主耶稣和保罗都非常重视唱诗。

到了公元二世纪,根据基督教早期文献记载,在二世纪中叶,教会中的基督徒就已经开始写作自己的赞美诗,都是希腊文诗歌;这些诗歌被编成一本诗歌集《所罗门颂》,只有歌词而无曲调。很多诗歌被流传了下来。

到了公元四至五世纪,由于君士坦丁在公元313年归信基督教,并在米兰宣布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。但是,后来分裂成了东、西方教会,自此,两者在诗歌方面意见不一。公元363年,老底嘉会议通过协议,教会聚会崇拜时只可以颂读圣经的内容和诗歌,不能唱其他诗人创作的音乐歌曲。所以,教会音乐无法自由发展,还受到犹太教的影响,着重教导律法和先知的讲论,并以诵读圣经的方式加强记忆。特别是西方教会采用官方语言拉丁文为诗歌专门语言,称为“圣咏”。这一时期产生了众多的拉丁文圣诗,主要以经文为内容,不讲究押韵和工整的音律,曲调只有单音,简单而庄重。

有“基督教圣诗之父”之称的依拉略(Hilary of Poitiers, 310-367),最先倡导拉丁文圣诗,他被誉为西方歌唱圣诗的先祖。还有意大利米兰的安波罗修(Ambrose, 339-397)被誉为“西方教会赞美诗之父”,他把素歌发展成为安波罗修圣咏,并创办圣诗学校,对欧洲圣诗影响深远。

2、中世纪至改教时期

六至七世纪时,对教会圣诗影响巨大的是格里高利一世(Gregory I)。他改良了犹太希伯来会堂流传的自由吟咏调,把教会和民间的宗教歌曲收集起来,编成格里高利圣咏。通过教皇的权威扩展到西方教会,并把礼仪歌曲、经文和音乐更好的结合起来,其中有独唱、齐唱、交替演唱、应答演唱等方式。这些都是单声部音乐,由教会纯男声的唱诗班唱颂,都凭人的记忆传唱,没有固定节拍和记谱。当时,只有通过老师口传身授,才能学习音乐与唱歌。

七至九世纪时,教会诗歌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,着重理性、客观,并结合信仰和生活。由于当时异端的发展,教会为了护教,就更看重诗歌在维护真理方面的表达;于是,西方教会开始创作一些非经文诗歌,以圣诗来辨明真理,对抗异端。九世纪之后,慢慢从单声部的圣诗发展到旋律上方五度加上一个平行的旋律,形成最初的复调音乐。这类音乐诗歌开始为了教会仪式需要而创作,发展成为弥撒曲、安魂曲。例如教会圣餐中的音乐,先是主领者念哥林多前书11章的守圣餐经文,然后是悔改的时间,接着唱《垂怜颂》:“上主啊!上主啊!求祢垂怜我们。”同类诗歌能找到的就是拉丁文的《天神赐粮》,属于领唱和诗班合作的诗歌类型。唱完后,会众省察自己,最后就是领受圣餐。

十至十六世纪由于拉丁文的影响,使得平民阶层无法参与教会的服事。拉丁圣诗强调主观救赎经历,就是个人理解的基督救赎和自己的关系,开始摆脱格式规律的局限,慢慢注重真情流露。由于教会注重礼仪的配合,促进了复调音乐的发展,并逐渐产生弥撒曲、清唱剧。当时有三种音乐:(1)为礼仪而作的正式音乐(弥撒曲、日经课、圣体颂);(2)普通献礼音乐(圣母颂、经文歌曲);(3)宗教方面音乐(中古礼仪剧、宗教牧歌、神剧、清唱剧(亨德尔《弥赛亚》、海顿《创世纪》、弗兰克《天神赐粮》)。当时,出现了海顿、莫扎特等古典时期的著名作曲家。

这一时期由于记谱法的发明,圣咏发展到了巅峰。由于管风琴的广泛使用,教会的音乐和诗歌成为当时主导世界的潮流。

3、十六至十七世纪宗教改革时期

由于罗马天主教的腐败和偏离圣经,音乐诗歌成为宗教利用的工具,导致拉丁文的使用群体与广大信徒完全脱节。1517年,马丁路德发起了“因信称义、回归圣经”的浩浩荡荡的宗教改革。因为当时会众根本无法看懂格里高利圣咏和拉丁文诗歌,歌唱成了教堂唱诗班的专利,所以马丁路德鼓励信徒唱本国语言的圣诗,并主张信徒人人皆祭司,都有权参与聚会,唱颂赞美神。他自己也创作圣诗,还把拉丁文圣诗翻译成德文,让信徒直接敬拜主耶稣基督。据记载,当时德国圣诗创作估计有十万首之多。

例如:《坚固保障》被称为当时宗教改革的进行曲。马丁路德领导改革最有效的工具就是圣诗,因此他被称为“德国圣诗之父”。

由于德国宗教改革的影响,以加尔文为首的宗教改革也开始在瑞士日内瓦开始。加尔文担心过度重视音乐容易使人情绪化,从而远离圣经。他认为诗歌应当朴素,但他没有反对音乐形式,只是主张无伴奏吟唱圣经。他把希伯来文圣经的诗篇翻译成韵文诗篇,特点是齐唱,一拍一个字。后来这种韵文诗篇影响了英国教会一百多年,直到17世纪英国圣诗之父以撒华兹的出现。

以撒华兹(1674-1748)

他是一位把韵文诗篇转到近代诗歌的重要人物。他认为旧约诗篇应赋予新约的意义,这样信徒对基督耶稣的救赎才能有更深入的体会,因此他将他那个时代的文字改写韵文诗篇。反省我们现在的教会在唱诗篇时,有没有想到基督耶稣的救赎是什么?唱耶和华时,有新约的意义吗?两者是不是不能分割开来?

以撒华兹一生共写了六百多首圣诗,内容多以崇拜为目的,并以基督耶稣和上帝作题材,推动了近代圣诗改革,更新了诗歌敬拜,促进教会的大复兴。受他的影响,出现了大布道家约翰·卫斯理和他弟弟查尔斯·卫斯理。

查尔斯·卫斯理(1708-1788)

十七世纪末的以撒华兹影响了英国近代诗歌的发展。尤其是十八世纪初的布道家约翰·卫斯理的弟弟查尔斯·卫斯理,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圣诗创作者。他配合哥哥的布道,运用圣诗配合讲道信息,营造听道氛围,以诗歌打开人听道的心。他一生写下的圣诗达6500首,影响他那个时期开始出现了福音诗歌。诗歌多以教义为题材,教导信徒明白教义和圣经的生活。他的圣诗感人、真诚,引导人悔改归主,诗歌内容广泛,包含信仰各个层面,并提倡人人歌唱、谦卑,以及用灵歌唱。《奇异的爱 And Can It Be That I Should Gain?》是他创作的一首很感人的圣诗。

4、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的诗歌

十八世纪末美国的大觉醒运动之后,英国的布道家纷纷到美国去传福音,就把英国的诗歌带到美国。在布道之前唱诗是很好的预备会众心灵的方式,我们华人教会很缺乏这一认识。例如著名布道家穆迪(Dwight L. Moody)和诗歌带领者桑基(Ira D. Sankey)的配搭服事,一个负责讲道,一个负责唱诗带领;这些唱诗带领者慢慢成为圣诗创作者,使美国圣诗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。一个圣诗创作者不参加传福音布道,或者没有一颗火热传福音的心是很难写出使人归主的圣诗出来的。当时,出现了一个奇才叫芬尼 科罗斯比(Fanny J. Crosby),一生创作了8000多首圣诗。

福音诗歌的特点:内容多以罪、恩典、救赎及人的经历为主题,歌词比传统圣诗浅显,没有太多深奥的教义、神学思想,或者是令人深思的语句。歌词重复,一定有副歌,旋律简单,和声没有太大变化,节奏与当时流行歌曲差不多,活泼而轻快。这种诗歌包括:民歌圣诗、主日学圣诗、黑人灵歌、白人灵歌、各种教会聚会或营会诗歌。如《奇异恩典》、《到各山岭去传扬》、《生命圣诗》的大多数诗歌都属于这一时期的福音诗歌,它们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教会信徒影响非常巨大。

5、二十世纪及当代华人诗歌

二十世纪初,中国著名布道家宋尚节在布道会和奋兴会上,使用的颂歌很多是美国的福音诗歌。宋尚节自己也创作歌词,通过布道会传唱中国大江南北。现在,中国三自所编撰的《赞美诗(新编)》就有非常多的这类福音诗歌。

之后诗歌发展更加多姿多彩,世界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的圣诗协会,有中国的、日本的、韩国的……都出版发行自己的赞美诗歌本。中国出版《普天颂赞》、《赞美诗(新编)》,其中包含了许多本土信徒创作的一些诗歌,如林本声的《与主同去歌》就很有中国本土的味道。

台湾、香港受到韩国敬拜赞美的影响,以琳书房出版印刷了许多敬拜赞美的短歌,推动了华人信徒敬拜赞美的风潮。

随着电子网络传媒的发展,涌现了各种形式的诗歌创作团队或乐队,此类型的创作团队有:赞美之泉、王子音乐、有情天、天韵、我心旋律、小羊诗歌、迦南诗选等。教会也逐渐少用或不用诗歌本了,开始上网收集需要的诗歌,流行的基督教诗歌成为教会吸引人和慕道朋友来教会团契的方式。诗歌的歌词和诗歌创作普遍向世界流行音乐靠拢,尤其是现在教会的年轻一代,甚至是注重礼仪的传统教会也无一幸免。虽然这种诗歌的发展使教会敬拜更加活泼、生动,但是另一方面令人担忧的是什么呢?就是忘记历史和传统,离开圣经和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的诗歌越来越多。试问:这些歌真的是诗歌吗?

初代教父奥古斯丁指出圣诗标准有三个要素:(1)圣诗的对象是神(不是人想象出来的)(2)唱圣诗的人有赞美神的心(不是自娱自乐)(3)圣诗是用来歌唱的(不是用来发泄情绪的)

我们必须明白圣诗不是一种表演,带领唱诗的不是表演者,参加聚会的人也不是观众与消费者。如果音乐和诗歌叫人只关注人自己,而不以基督为中心,那这样的流行基督教诗歌对教会有害无益。有人做过调查,现在很多所谓流行的基督教诗歌,能真正赞美三一神和基督十字架作为的诗歌不超过一成!而大多数是以“我”为主语,根本没有“我们”的团队意识的创作感动,教会团契是基督的身体,我们不是个人单独敬拜神。主祷文中都是“我们”,而有的却在主祷文诗歌上写上“我”的称谓。保罗教导我们要以诗章、颂词、灵歌等各样的智慧把神的道丰丰富富记在心里。让我们呼吁教会要守住真理,而不能使教会音乐走向世俗化和肤浅化。

让我们祷告:我们主耶稣的父神,感谢祢使我们的教会圣乐经历了二千年的发展!求祢继续让圣灵运行,兴起忠于真理的诗歌创作和带领者,也兴起代祷者和布道家,用真理和圣乐复兴祢的教会并守住真道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