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创】张堰地名的由来和历史变化
导语:
修改
字体调整:
大
|
中
|
小
发表于2022年01月21号 22点 阅读 10579 评论0 点赞7 ©著作权归作者所有
张堰地名的由来和历史变化
“张堰镇,旧名赤松里,一名留溪,又名张溪。相传张良从赤松子曾居此,(宋知秀州邱崇,堰海十八所之一),故称张堰。元设浦东场,明设税课局。西跨十六图,东跨七保三十四图,夏家弄西属金山,东属华亭。”——这是清朝《光绪金山志》中对张堰镇的记载。看来张堰地名中的“张”字还是沾上张良的名望。
张良是何许人也?略知一些历史知识的人都会知道,汉朝刘邦手下有一个大谋臣叫张良(约公元前250—前186年),字子房,汉族,颍川城父人。先世为战国时韩国人,早年也是一个坚定的反对秦朝统治的人物,他疏散家财,结盟反秦人士,收买刺客,暗杀秦始皇,但也遭到了秦王朝的追杀。为此,张良换姓埋名逃亡到了江南地区偏僻之地张堰隐居了下来。后来当地借其声望取其姓,名为“张溪”也。
无独有偶,秦朝末年另有一批人士陆续到此地来周游,隐居,其中“商山四皓”就是与张良有密切相关的几个人。据汉书介绍,“商山四皓”为东园公唐秉,夏黄公崔广,绮里季吴实(即赤松子),甪里先生周术。四人德高望重,足智多谋,看不惯朝廷腐败,不愿出来做官,后来汉高祖刘邦也多次请他们出山为官,都未答应。为避秦末乱世,他们在商山结草为庐,周游江南各地,张堰就是他们游戈隐居地之一。其中周术先生居住张堰镇南部的小集镇,留名为“甪里”;绮里季吴实,(即赤松子)居住张堰,全力协助张良为汉朝服务,故古张堰也有了“赤松里“之称;另一位叫夏黄公崔广的,就是我们熟知的黄石老人。在张堰,与隐居在此的张良相识,并十分欣赏张良的为人品行、智慧,将自己的《太公兵书》传授给了他,为张良后来协助刘邦灭秦建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。
张良是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、政治家。作为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三位主要功臣人物(张良,萧何,韩信)排列在首位。据史记记载,他为刘邦安国定邦出妙计二十多条。刘邦称其:“夫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”,高度评介了张良的远见和功勋。并敕封其为“留候”,谥号文成,故后人又将张良避难隐居之地的镇邑命名为“留溪”。在明朝末年,张堰的张泾河上曾经建有一座造型优美的拱形石桥——板桥,桥身上留有桥联两对,南联为“高跨赤松旧地,永怀黄石遗风”;北联为“鹊起文光腾碧汉,虹垂宝气接金山”。这两对桥联生动地记叙了张良与赤松子,黄石老人在这里发生的故事,有关张良“三次拾履获赠兵书”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,代代相传。
到了唐宋年间,南汇,奉贤,金山一带开始了筑塘拦潮,先后筑有十八堰,拦挡海潮侵蚀,张堰就有其中之一堰。称之为张泾堰。《重辑张堰志》云:“张泾堰,在石皮巷口。相传为张泾堰旧址。阔三丈,深一丈(参《云间志》张明德诗注),简称“张堰”,此名一直沿用至今。
(注: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)
声明: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,不代表本站(老小孩社区)观点,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。【举报文章】
点赞7
收藏 0
推送到圈子
分享
微信扫二维码分享
等7人点赞
本文作者
建平
加好友
评论字体大小调节:
大
|
中
|
小
精选留言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
登录立即注册
暂时没有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