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甲骨历到二十四节气,中国的历法和日历是如何演变的?

从甲骨历到二十四节气,中国的历法和日历是如何演变的?

钦天监使用工具

除了专门掌管立法的机构以外,自先秦到清末,各朝各代都编撰过与立法相关的上百种历书。据史书记载,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历书出自于唐顺宗时期,不过这个时候的历书,并非只是简单的纪年工具。皇帝的一言一行,国家发生的大事,都会被记录在历书中,一年总共有12册历书,最后再收编于国史之中。

有些朝中大臣,开始效仿唐朝宗室的做法,按照历书的记录方法编写家历,经过这些大臣的使用与推广,历书逐步变成了面向社会百姓的“日历”。历书进入民间以后,又集合了民间许多天文历法知识与社会民俗,其承载的文化多样性更加丰富。

《大统历》

到了明朝年间,历书已经成为了百姓家中必不可少的家用书籍,因此专门掌管天文立法的机构钦天监,每年都会编选、印刷、颁发《大统历》,以供百姓使用。由于明朝立法严格,对于历书方面的印刷管制也定制了相应的法律,比如历书只能由国家统一印发,每本书的后面必须盖有官印。如若发现有人私自编制、印刷历书,等待着他们的就是极为严重的杀头之罪。

《时宪书》

清军入主中原后,清朝皇帝承袭明朝制度,所以历书仍然是由专门的机构编制印刷而成,不过顺治皇帝却将原来的《大统历》改名为了《时宪历》。乾隆登基以后,为了避讳他的“弘历”之名,又将历书改名为《时宪书》。不过清朝的历书所采用的计时时间,与明朝大为不同。

在清朝之前,每日“十二时喂一百刻”,到了清朝则改为了“每日九十九刻”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个小时为4刻钟,这种计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天。清朝末年的历书又加上了节气表,百姓就可以从本历书中查询到二十四节气的日期,从而指导他们的农业生产,这也让历书成为了百姓家中必备的农业工具书。

清朝末年日历内页和封面

民国时期的历书直接使用了“历书”这个名称,并分为了通行本和单行本两种制体,其编书机构为中央观象台。所谓通行本,就是供全国通用的历书;而单行本则是所在地方自己发行的历书,在单行本历书中,各省市就可以增添各个地方的主观文化内容。查阅民国时期保存下来的日历可以看到,民国日历已经具备现代日历的版式和内容。

比如,图中所示日历为1931年民国二年所发行的线装历书,上面不仅记载了年月日期,还能够看到一些礼服图样。由此可以得知,民国日历已经融合了许多民俗知识与民俗文化,日历文化的多样性也在这一时间得到完善和发展。

民国日历

再观近代社会的传统日历,会发现小小的一本日历,融合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,它不仅是帮助人们记录年月日和节气的家庭册子,日历还具备指导农事、参谋生活,选定良辰吉日等多种用途。中国每年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,这些节日基本上都以农事、纪念、祭祀、庆祝、社交游乐有着密切关系,从每年的春节到年末的腊八节,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风俗,在每一页节日日历上,就能够看到与风俗习惯有关的文字记载。

传统日历

中国日历中还有一个重要创举,这便是24节气,节气发展于农事,也应用于农事。古人经过常年观察总结,将气象学、天文学、农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融为一体,编成了用来指导农事耕作的24节气。在传统日历中,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日期与含义,有着非常详细的记载,所以在广大农村地区,至今仍然在使用着这种传统日历,因为这种日历在指导百姓农业生活上有着巨大作用。

除此之外,在传统日历上还能够看到每天的“择吉宜忌”,这是古人为了表达自己尊重自然,顺应自然而形成的一种民俗民风,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民俗民风,才有了出门“看一看皇历”的俗语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